-
建筑专业
建筑设计从平面入手逐步建立三维模型
-
结构专业
协同建筑结构创建空间力学分析模型
-
装饰专业
协同装饰设计专业创建装饰细化模型
-
水电专业
协同建筑给排水、消防设计、建筑电气设计
-
暖通专业
协同建筑设备、暖通设备设计
-
工程建造
协同建筑建造项目现场组织施工管理
![]() |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一般是指建筑信息模型,即(BIM),包含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维的一个过程。
建筑设计从平面入手逐步建立三维模型
协同建筑结构创建空间力学分析模型
协同装饰设计专业创建装饰细化模型
协同建筑给排水、消防设计、建筑电气设计
协同建筑设备、暖通设备设计
协同建筑建造项目现场组织施工管理
![]() |
建筑信息模型(BIM)
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建筑信息模型或建筑资讯模型一词由Autodesk所创 的。它是来形容那些以三维图形为主、物件导向、建筑学有关的电脑辅助设计。当初这个概念是由Jerry Lais erin把Autodesk、奔特力系统软件公司、Graphisoft所提供的技术向公众推广。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Autodesk公司在2002年率先提出,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 内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它可以帮助实现建筑信息的集成,从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直至建筑全寿命周期的 终结,各种信息始终整合于一个三维模型信息数据库中,设计团队、施工单位、设施运营部门和业主等各方人 员可以基于BIM进行协同工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节省资源、降低成本、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BIM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 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还包含了非构 件对象(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借助这个包含建筑工程信息的三维模型,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信息 集成化程度,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利益方提供了一个工程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平台。 BIM有如下特征:它不仅可以在设计中应用,还可应用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用BIM进行设计属 于数字化设计;BIM的数据库是动态变化的,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在更新、丰富和充实;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了协 同工作的平台。我国BIM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中,研究小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 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 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 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里引用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对BIM的定义,定义由三部分组成: (1)BIM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 (2)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 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 (3)在设施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 自职责的协同作业。 BIM的特点
BIM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可视化 可视化即“所见所得”的形式,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可视化的真正运用在建筑业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例如 经常拿到的施工图纸,只是各个构件的信息在图纸上采用线条绘制表达,但是其真正的构造形式就需要建筑 业从业人员去自行想象了。BIM提供了可视化的思路,让人们将以往的线条式的构件形成一种三维的立体实 物图形展示在人们的面前;现在建筑业也有设计方面的效果图.但是这种效果图不含有除构件的大小、位置 和颜色以外的其他信息,缺少不同构件之间的互动性和反馈性。而BIM提到的可视化是一种能够同构件之间 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的可视化,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可视化的,可视化的结果不仅可以用效果图展示及报表生 成,更重要的是,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 2.协调性 协调是建筑业中的重点内容,不管是施工单位,还是业主及设计单位,都在做着协调及相配合的工作。 一旦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就要将各有关人士组织起来开协调会,找各个施工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办 法。然后作出变更,做出相应补救措施等来解决问题。在设计时,往往由于各专业设计师之间的沟通不到位 ,出现各种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例如暖通等专业中的管道在进行布置时,由于施工图纸是各自绘制在各自 的施工图纸上的,在真正施工过程中,可能在布置管线时正好在此处有结构设计的梁等构件在此阻碍管线的 布置,像这样的碰撞问题的协调解决就只能在问题出现之后再进行解决。BIM的协调性服务就可以帮助处理 这种问题,也就是说BIM建筑信息模型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生成协调数据,并 提供出来。当然,BIM的协调作用也并不是只能解决各专业间的碰撞问题,它还可以解决例如电梯井布置与其 他设计布置及净空要求的协调、防火分区与其他设计布置的协调、地下排水布置与其他设计布置的协调等。 3.模拟性 模拟性并不是只能模拟设计出的建筑物模型.还可以模拟不能够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操作的事物。在设计 阶段,BIM可以对设计上需要进行模拟的一些东西进行模拟实验.例如: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 、热能传导模拟等;在招投标和施工阶段可以进行4D模拟(三维模型加项目的发展时间).也就是根据施工的 组织设计模拟实际施工,从而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还可以进行5D模拟(基于4D模型加造价控制),从而实 现成本控制;后期运营阶段可以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例如地震人员逃生模拟及消防人员疏散模拟 等。 4.优化性 事实上整个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当然优化和BIM也不存在实质性的必然联 系,但在BIM的基础上可以做更好的优化。优化受三种因素的制约:信息、复杂程度和时间。没有准确的信息 ,做不出合理的优化结果,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实际存在的信息,包括几何信息、物理信息、规则信息, 还提供了建筑物变化以后的实际存在信息。复杂程度较高时.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无法掌握所有的信息,必须 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帮助。现代建筑物的复杂程度大多超过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极限.BIM及与其配 套的各种优化工具提供了对复杂项目进行优化的可能。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一般是指建筑信息模型。即(BIM)。包含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从设计到施工再到 运维的一个过程。 首先具有可视化。即所见所得。看到什么样的模型,就是什么样的模型。原先需要拿到施工图才能想想出 来建筑的立体图,现在就可以直接看到。另外,BIM具有协调性。项目设计阶段就可以进行各个专业设计师之 间的协调工作,减少因为设计初期的沟通不到位二带来的损失,大大降低了各个专业之间的碰撞,同时也指导 可以设备安装检修。可出图性。BIM并不是常见的建筑施工图纸,而是通过对建筑物进行了可视化展示、协调、 模拟、优化以后,可以帮助业主出图纸。 基于三维绘图软件,创建建筑工程的各个模型,一般包含了建筑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比如墙、门、窗。运 用此技术的时候,一般分为各个不同的专业。包含建筑、结构、强电、弱电、暖通、喷淋、消防、给排水等等 各个专业。也有的包含场地与景观、导向与标识等。 |
![]() |
![]() |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英语:Smart City)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意念,集成城市的组成系统和服务,以提升 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 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 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 民生活质量。关于智慧城市的具体定义比较广泛,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同的定义是,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 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 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构建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 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城市可持续创新生态。 智慧城市规划设计
智慧城市(SmartCity)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以 实现城市中的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的全面感知、互联互通和信息智能利用为特征,从而实现高效的政府 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打造环境生态宜居、产业健康发展 、政府行政高效、市民生活幸福的城市。在城市信息化基础上,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在城市运行的各个领 域全面渗入,形成一个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相互协同的有机网络。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智慧城市咨询将帮助客户分析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评估新一代信息技术 应用水平,规划智 慧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并设计具有城市发展特色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规划信息惠民 工程、高效政务工程、智慧产业工程、智慧治理工程等,设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云计算中心、 城市基础数据库和大数据应用、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管理等方案,帮助客户制订智慧城市实施规划,规划制 度、组织、资金和招商引资的策略。 |
城市公共管理、城市应用管理、城市公共环境监督
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慧医疗、智慧生活
智慧控制柜、智慧充电桩、智慧显示屏、智慧照明、智慧环保监测点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
获取、存储、管理、分析
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
![]() |